林建廷、邱瀚模名醫開講!解析癌症CAR-T治療現況、大腸癌篩檢成效

2025年9月17日,由經濟部產業技術司指導、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舉辦的「2025關鍵疾病防治技術與法制政策趨勢研討會」盛大登場!活動聚焦臺灣及歐盟抗癌政策、國際法規展望、人工智慧癌症篩檢趨勢與創新療法等主題,邀集產官學醫專家齊聚,針對國內外癌症防治政策、人工智慧輔助篩檢與創新治療等議題進行探討。

在首場「臺灣抗癌政策新篇章:策略轉型與實踐展望」中,特別邀請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血液腫瘤部兼任主治醫師林建廷、臺大醫學院內科臨床教授邱瀚模,分別針對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(CAR-T)療法在癌症治療的趨勢與在臺發展觀察,以及臺灣推動大腸癌篩檢推動20年的防治成效與檢討。

開場致詞中,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所長王勁力指出,此次研討會響應政府全力推動的「健康臺灣」政策,在國家層級的癌症防治策略中,期盼藉由提升早期篩檢覆蓋率、基因檢測應用推動精準醫療,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。這不單是醫療議題,還能帶動生技醫藥產業鏈與抗癌技術發展,攸關國家競爭力與社會韌性。

王勁力表示,資策會科法所在執行「核酸藥物關鍵技術引進暨研發建置計畫」下,持續觀測國際間癌症治療、篩檢、防治動態,尤其發現到美國聚焦推動疫苗接種覆蓋率、強化基礎建設,與重視跨部門健康資料應用,以及歐盟應用健康資料驅動癌症篩檢、個人化精準醫療,均值得臺灣借鏡參考。

本次研討會以臺灣與國際抗癌政策動態、法規強化,以及人工智慧(AI)科技輔助癌症篩檢與創新癌症治療趨勢為主軸,串聯政策、法制與技術全面展現癌症防治發展的最新趨勢。
 

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所長王勁力。(本圖由主辦單位提供)

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所長王勁力。(本圖由主辦單位提供)

林建廷:臺灣CAR-T醫療累積經驗 國產CAR-T可藉早期驗證、進軍國際模式開發 

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血液腫瘤部兼任主治醫師,同時也是卡洛醫藥執行長林建廷指出,針對CAR-T療法在癌症治療的趨勢與在臺發展觀察,以醫療使用端出發,無論是輸入或國產,臺灣都需要更多CAR-T產品,以及更多的臨床試驗來驗證。從產業研發端而言,雖然CAR-T研發有諸多挑戰,但臺灣仍有高品質的醫療技術和人才,不要小看自己的潛力,也呼籲投資人在早期階段給予潛力團隊資金上的支持。

林建廷於其演講中說明,對於CAR-T這種先進療法,臺灣的醫療專業團隊已走過適應期,現在已可妥善處置治療過程的副作用。以臺灣最早批准的CAR-T療法Kymriah而言,最重要的初步條件是醫院要能處理抽血患者白血球後的冷凍程序、做好品質把關,盡快送到諾華(Novartis)的海外細胞製備廠。

目前全臺約有9家醫院可以執行CAR-T,未來可能還會越來越多,讓更多患者受惠;根據統計,臺灣迄今已有69名患者接受CAR-T治療、還在持續增加中,且CAR-T的製備品質符合國際標準,突顯臺灣的醫療實力。

針對CAR-T的本土研發,目前臺灣已經有8家研發公司、4家CDMO投入。林建廷認為,CAR-T臨床治療不太有人種差異,因此有機會利用臺灣研發成本具競爭力的優勢,先在本土完成早期驗證、再進入國際市場,但初次人體試驗(FIH)在國內審查仍有挑戰,因此期待法規監管單位與政府能給予更多的支持。
 

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血液腫瘤部兼任主治醫師、卡洛醫藥執行長林建廷。(本圖由主辦單位提供)

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血液腫瘤部兼任主治醫師、卡洛醫藥執行長林建廷。(本圖由主辦單位提供)

臺大醫師邱瀚模:大腸癌篩檢推動20年 節省逾46億元醫療支出

臺大醫學院內科臨床教授、臺灣大腸癌篩檢計畫主持人邱瀚模分享「臺灣大腸癌防治模式與挑戰」,他分享,糞便潛血免疫檢查(FIT)對大腸癌敏感度達8成,臺灣自從2003年設立《癌症防治法》後,2004年清楚定義50-69歲民眾每兩年一次FIT,陽性者需大腸鏡檢查,2013年時將民眾年齡上修至75歲,在2015年開始,大腸癌篩檢計畫全面展開,50~75歲民眾均可在醫療院所與衛生局所進行篩檢。

邱瀚模表示,根據2004年至2014年十年間計畫資料顯示,篩檢涵蓋率達56.6%,也發現篩檢族群的大腸癌死亡率與未篩檢相比下降35%,二期以上大腸癌症發生率下降約29%,可有效降低醫療負擔,從2004至2016年,篩檢政策共節省醫療支出約新台幣46億元,預估若篩檢率達100%,可望節省98億新台幣。

但是,大腸癌篩檢仍有多項挑戰,第一是參加率,「最好的大腸癌篩檢是民眾願意參加的篩檢」,2021年臺灣篩檢率約66.4%,或許可運用高密度的便利商店作為FIT樣本繳回點,以提升篩檢率。第二是FIT陰性與大腸鏡陰性後發生癌症,大腸鏡與執行檢測醫師的腺瘤偵測率、盲腸到達率息息相關,因此透過建立大腸鏡標準報告格式,提升大腸鏡篩檢及診斷之品質。另外,健保署在2024年4月調整息肉切除術給付為論顆計酬之方式,以提升檢查品質。

臺大醫學院內科臨床教授、臺灣大腸癌篩檢計畫主持人邱瀚模。(本圖由主辦單位提供)

臺大醫學院內科臨床教授、臺灣大腸癌篩檢計畫主持人邱瀚模。(本圖由主辦單位提供)

不過,邱瀚模也強調,大腸鏡並不是完美工具,2022年國健署建議大腸癌陰性需在兩年後接受FIT篩檢,可降低53%大腸癌發生率。此外,計劃中也發現,45~49歲民眾近年進行性線瘤盛行率已經逼近50-54歲族群,國健署在今年正式將大腸癌篩檢年齡下修至45歲,40歲以上若有家族史也可進行進行篩檢。

(報導 / 吳培安、李林璦)
原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:https://news.gbimonthly.com/tw/article/show.php?num=80491&kind=1